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 手机版
    扫描左侧二维码快速访问本站
  • 官方微信
    粤西在线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添加方式:
    一、搜索添加微信号(yxzx111com)
    二、扫描左侧二维码
  • 焦点热门杂谈 秀场大杂烩美食吧
  • 护肤二手房车友会 摄影者彩妆美体
  • 爱旅游爱文艺投资人 口述婚姻家庭情感汇
  • 二手房租房求职 招聘二手交友
  • 查看: 7969|回复: 0

    [今日关注] 陈氏宗亲到湛江市龙头镇米稔村祭拜陈正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8 18: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新闻观察员 于 2017-4-8 18:55 编辑

    mtxx11.jpg mtxx07.jpg mtxx08.jpg mtxx10.jpg mtxx02.jpg mtxx01.jpg mtxx12.jpg mtxx03.jpg mtxx04.jpg mtxx05.jpg mtxx06.jpg mtxx09.jpg
      陈正公之墓位于湛江市龙头镇米稔村铜锣岭,一年一度清明后第一天是陈族后人祭拜陈正公的日子,当天正好是45日来自湛江、茂名、阳江、广西、海南等地的陈氏后人近万人前往祭拜,场面非常壮观。
          陈正公系壮元左丞相陈文龙曾孙,于1279年遂落籍于化州州治南二十里,即以号名其村焉!(命名为化州略岭村,直至九世进士两江布政陈珪公改名命名为化州乐岭村),由是勤俭成家,诗书启后,越数传,世泽宏开,家声丕振,创业垂统,为化州乐岭陈氏开基始祖(乐岭陈族立陈正公曾祖父壮元左丞相忠肃文龙公为太始祖;立祖父梦麟号纯斋公为太昭祖;立父亲琼南副使彝成号福轩公为太穆祖)。
          化州乐岭始祖陈正公上十代在中国历史上有“一门二状元、二尚书、三宰相、四侍郎、九代八太师”之辉煌。自陈正公卜居化州略岭(现今乐岭)后,子孙遍布大江南北及世界各地,人口已超百万之众。乐岭陈氏自开基以来,部分世居米稔和乐岭,大多徒居他乡,或官游,或举业,主要聚居于湛江坡头、乾塘、南三、龙头、官渡、吴川、廉江、茂名化州、高州、广西乾礼、海南等地1000多条村庄,人口逾百万。散居于全国各省市县城乡、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难计其数。
    太穆祖彝成三子:陈正、陈宝、陈经。
    始祖陈正公有三子:永昌、永清、永源。
    乐岭陈氏支系: 长房乐岭分支、次房米稔分支、三房广西乾礼分支。
    乐岭陈族历史名人: 壮元左丞相陈文龙、忠孝典范陈思贤国子监助教陈禧、进士两江布政使陈珪、岭南才子陈鉴、嘉禾勋章化州一中创始人陈必大、武术大师陈惠传等均为国家、社会之栋梁。
    乐岭陈族遍布粤西各地,同根颖川、脉接玉湖、五百年一家。
    莆田玉湖陈系南宋壮元左丞相陈文龙公后裔在粤西及广西地区接近二百多万人。


                          附:湛江“黎话”历史
    来源:陈氏根源(网络)


        湛江地处大陆最南端,境内的雷州文化别具独特、内涵深厚,属于源远流长的岭南四大文化之一。本土文化是我们的自豪,也是我们的根,只有继承和革新,才能让她绽放光彩,我们责无旁贷。但是,这个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文化冲击逐渐地模糊了青少年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认可和继承,树若无根怎能够生枝繁叶,人亦如此。历史上,雷州话还覆盖茂名南部,但在白话的进攻下,步步往南部退缩,或许将来连徐闻人都不会讲了,那可真是我们的悲哀、雷州文化的不幸。每一位湛江人都必须知道我们发源何处、我们的文化来自何方,这既是责任也是使命。
      湛江人大多是福建莆田移民
      在湛江地区,你随便问一个本地人祖籍何处,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不清楚了,不过年代久了也难怪,与生俱来的存在感总是会模糊人类认知的方向。据历史记载表明,我们大多是福建搬迁来的,主要是指福建莆田县。

      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福建莆田人迁徙于此?追溯起来,有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是:
      逃避战乱而大规模迁徙;
      航海经商聚居于此;
      到本地为官宦满后定居于此。
      文物和语言是记录历史的最有力的承载,湛江地区沿海到处可见的天后宫,现在一些庙门还挂着“闽陆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之类的对联,这些都是福建流传过来的民俗风情,见证了这段搬迁史。“黎话”来历更是悠久长远,这是历来朝代不同文化抨击和摩擦后的和谐产物,作为一个湛江人,你不可以不去了解这段历史,你有义务去了解自己来自哪里。下面请跟随本文去学习“黎话历史”、认知湛江、认识自己。
           移民潮流始于唐朝,盛在南宋
      湛江地区主要地处雷州半岛,古时人烟稀少,当地主要土著为古百越的雷人。到唐代,朝廷有计划地"徙闽民于合州"(唐时的合州辖今徐闻、海康、遂溪等县),开始了闽民开发雷州半岛的历史,而闽民就是福建一带人士。
      到了宋代时期,已开始形成一些莆田人卜居的村落。造成莆田人南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官宦满后定居于此”。要知道以前的宗族观念很强烈,一个当官人外迁定居就等于一个大家族外迁。如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年),莆田人雷州府正堂黄勋,宦满后定居于遂溪县城内的平衡村;北宋琼州刺史陈懽,原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禄岭乡,宦满后卜居于遂溪双村。
      南宋初期更是官宦南移的热潮,快来看看你是不是和历史上的某个官员同一条村的吧!
      宋宝庆元年(1041年),莆田柯姓官高州通判,落籍吴川高罗;太平兴国年间,莆田吴保以进士历官银青光禄大夫,晚谪高凉参军,遂占籍吴川为上郭村吴姓初始祖;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莆田陈镜在化州为官,其次子陈混卜居于吴川平城;淳熙年间(1174~1189年),莆田杨姓宦游吴川,先居博铺,后迁居于大山江镇东涌村;隆兴元年(1163年),莆田林兰屿迁居吴川霞街,其后人中最著名的是清道光年间状元林召棠;庆元年间(1195~1200年),吴姓从莆田迁来湛江霞山南柳村;咸淳(1265~1274年)初年,梁姓从莆田迁至湛江麻章调塾村。

      逃避战乱才是大规模迁徙的重要原因
      莆田人大规模迁徒到湛江,是南宋末年的事。德佑二年十二月(1277年元月),莆田人南宋状元、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陈文龙归守兴化军(辖莆田、兴化、仙游三县)抗元,不屈身死。其叔陈瓒倾家财300万缗航海助张世杰军抗元,及陈文龙就义,发民兵攻复兴化军为文龙报仇,封知兴化军事,元兵复来攻,力尽被执,不降,被元将车裂五门,壮烈殉国。陈瓒之子若水被张世杰召为督府架阁。陈文龙的子孙八宣、汝楫等率族人乘船同辅南宋幼主帝从福建南下广东湛江之硇洲岛,后至粤东崖门,帝溺水而宋亡。八宣、汝楫率族人沿海南下,除一部分留在新会外海(今属江门市)外,有的定居海南,其余的散居于化州、吴川一带。八宣生三子:正、宝、经(伯镇)。
      陈伯镇元初任石龙(现化州)教谕,晚年宦满卜居湛江市郊的乾塘村,成为乾塘陈氏始祖。其后人中著名的有被郑成功委任为高廉雷总兵的明末抗清将领陈尚川;清康熙32年(1694年)进士、曾任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偏沅(今湖南)福建巡抚的陈宾;清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留美学生监督、查办古巴华工事务专使、首任大清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兵部右侍郎等职的陈兰彬;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举人,著名诗人、岭南派画家、教育家陈乔森等。陈正卜居坡头米稔村。陈宝后人迁居廉江案乾村。
      陈八宣的后人现在仅在湛江地区的就形成数百条村子,总人口超过10万人。陈汝楫的子孙迁居吴川、海康,后人中最著名的是清乾隆36年进士、十世孙陈昌齐。宋幼帝南下时随驾的有军队17万人,民兵30万人,民兵中不少是航海助张世杰抗元的莆田人,宋亡后逃得性命的遂定居于雷州半岛沿海(其中包括江西籍的文天祥的后人等)。据作者所知宋末迁居湛江各县市的莆田人还有:湛江湖光蔡屋村的蔡姓;民安镇何尾井的何姓;遂溪支屋的支姓;遂溪龙驾村先民等等。
    元明时期莆田人继续南下

      元、明两代,莆田人在湛江地区为官的很多,如元朝的雷州知府黄行可、林民止,同知朱子宣,通判陈宗虞、方山,推官李文献等;明朝历任的海北巡道(驻廉州,辖雷廉二郡)方良永、陈伯献、方万策、游伯槐;海康知县王诰、陈遂、林齐圣,典史郑桂、陈大辉、陈科、胡秀;遂溪知县柯重光,县丞陈朝政;徐闻知县郑普、康云程,典史黄镗、郑一庸、苏朝举,经历黄大会、朱杞;宁海巡检余芳,东场巡检肖良;雷州府儒学教授朱阙石,训导王正;徐闻儒学教谕李天民、王等等。由于莆田和湛江地区都处沿海,湛江的闽人不少,政治环境、语言环境等又较适合,莆田原是抗元最坚决的地区,为逃避蒙古人的迫害,莆田人南迁湛江的日益增多。如遂溪许屋村的许姓是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从莆田迁来,吴川中山的郑屋村郑姓是元初迁来。也有的是宦满定居的,如元延佑六年(1319年),莆田举人黄昱任石城县尹,致仕后定居于廉江上县村,其次子黄思温举明经为广西博白教谕,宦满后居吴川,为岭头街与大岸黄族始祖。明代莆田人迁居湛江最频繁,迁来的有:东海民安丹蓼村林姓,西山村沈姓;遂溪洋青陈屋塘陈姓;徐闻曹家村曹姓,北英村蔡姓,北注村先民;海康南罗村雷姓;廉江平山村黄姓,龙湾肖村肖姓;吴川杜村杜姓等。莆田陈启明代中叶赴任琼州知府,宦满后卜居于遂溪桃溪。莆田大井村人徐福明正德年间官高雷武职,其子许耆英为五品荫生,嘉靖十五年官广西、宣化营守备,定居坡头博立村成为博立及木棉村许姓始祖。
      到了清代,仍有不少莆田人迁到湛江。如东海岛东山村的庄姓,青蓝村的宋姓;遂溪县岸基村的季姓,北谭安塘的陈、袁等姓;徐闻后坑村的侯姓,东莞村、边胆村、城南乡内村园等先民,六黎村的黄姓及欧阳氏;廉江市龙湾镇肖村的肖姓等等。
      据史料记载,元代高州府(辖高州、化州、吴川等县)仅4.3万人口,雷州府(辖海康、徐闻、遂溪三县)人口也只有12.5万人。至明代,高州府为6.8万人,雷州府发展到22.6万人。清代雷州府百姓有的逃往东南亚(如陈尚川所领导的抗清军队四千多人迁往越南),有些迁往其它省、府,人口流失严重,只剩下5.9万人;高州府人口则增加至18.6万人。唐、宋以来,福建的经济、文化都要比粤西先进得多,福建莆田汉人南迁不断增多,加速了开发雷州半岛及粤西的步伐,他们与本地百姓溶成一体,为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灿烂的篇章。

      雷州话属闽南语系,是汉话及闽语逐渐与俚语交融的产物
        雷州话流行通用于雷州半岛,它与电白话、海南话、潮州话同属“姐妹语系”,属闽南语系的一种次方言。雷州方言始于秦汉,由入粤的汉人带来官话及闽语逐渐与俚语交融,形成本土化语言。雷州话有17个声母,47个韵母,8个声调,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其词汇、读音、语法等方面逐渐与母语、姐妹语产生了差异性变化,深化为雷州半岛的地方语言。
      雷州话得名于古雷州分布于整个雷州半岛因历史上这于区域属于古雷州府之管辖在内,所以称为雷州话。今湛江地区本地人又称为“黎话”,乃是当地通俗的语言。
      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分布于湛江市属的雷州、遂溪、徐闻、麻章、东海、赤坎、霞山、廉江、坡头等县、区乡镇。人口覆盖600多万,是广东4大方言之一。
      雷州城的雷州话是雷州话代表方言,是正音(因雷州城历史上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一直是州、郡、道、路、军、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出版有《雷州话注音字汇》、《雷州话方言词典》和《雷州方言志》。
      雷州话方言可分为“性质状态”和“俗语、谚语、歇后语”两个大类。其中性质状态涉及的与官方语言相近,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而“俗语、谚语、歇后语”便是海康方言中的一大特色,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雷剧,墓志铭,涉及天文地理,衣吃住行,时令,文化教育,迷信,动植物,人品,行为性质等方面,有单音词,复音词,又可分为AABB式重叠,ABAB式重叠和ABB式重叠等。
      在雷州方言里头,“土”和“通俗”乃其一大特色,“土”,来源生活或取材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相关的来源,如“上轿包脚”,古代妇女常把脚裸以下的部分包扎起来,也就是所说的“三寸金莲”,在海康古代,没有把脚包扎成“三寸金莲”的女人是嫁不出去的,或者被世人骂成不守妇道,上轿,出嫁的意思,在出嫁的时候才包扎脚,那就是懒惰,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慌乱准备,又如“公仔抬高就见脚”,公仔戏,雷州半岛的一种木偶戏,由人来操纵其动作形态的变化,当人把公仔高举起时会不自觉地把木偶的一些缺点或短处暴露出来,所以“公仔抬高就见脚”的意思是没有真才实学,一遇上情况便暴露出了马脚。

      由雷州话衍生的半岛民间艺术
      雷州歌,用雷州话演唱的民歌。汉代形成于今雷州市,流行于雷州半岛。是广东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国131个歌种之一。其格律严谨,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韵,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阳平声,第二句尾字则用阴平声。每句句首都可加两三个字,叫“歌垫”。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以及双关、重叠、连珠、倒装等10多种。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等。民间男女老幼都会唱,遇事随口即唱,出口成歌。
      雷州音乐是雷州的民间器乐曲。始于明盛于清,流行于整个雷州半岛湛江地区。雷州音乐按演奏形式可分为:将军令,气氛热烈,气势磅礴;小牌,旋律流畅优美,轻松活泼;坐门楼,多用于庆典,乐手坐在门楼下(大门口)演奏;戏套,为雷州歌剧和黎戏(雷州木偶戏)的场间气氛音乐,也用于日常生活。
      雷剧原名雷州歌剧。源于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于海康县。其唱腔音乐、锣鼓音乐别具一格。初期以雷州歌谣腔为主唱腔,后在原唱腔基础上创作出数十种新唱腔,按其体系可分为“高台”、“雷讴”。雷剧属于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在雷州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已具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中经过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雷剧四个历史阶段。直至现在,每年春节,雷州半岛地区都会举行姑娘歌比赛,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粤西在线 ( 粤ICP备17009436号-1|粤公网安备 44090202000436号 | 热线:0668-2899308 投稿邮箱:yxzxw111@163.com

    GMT+8, 2024-10-11 15:49 , Processed in 0.0916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